今年以来,西安公司以实干为基,将“四种经营理念”贯穿项目管理全流程,凭借精打细算的投入、灵活创新的管理与客户至上的服务,精准打通理念落地新路径,持续释放企业发展活力。
构建“优质项目池”
“项目不分大小,有潜力就值得深挖。”团队成员康皓普常说。
为了摸清每个潜在项目的情况,团队形成分工协作的闭环。市场人员主动对接客户,细致掌握用电消纳规律、场地实际条件;技术人员携带专业设备到现场,开展光照强度、屋顶结构等方面的勘察;风控人员则专注研究各地政策,确保项目合规。借助两人一组的同步作业模式,团队高效推进项目勘察与评估工作,将单项目勘察到评分周期从15天缩短至7天。高效运作之下,仅上半年成功完成111.74mw项目备案,并在陕西、甘肃多个区域形成了19个“绿色项目池”,为后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打造“收益稳定器”
稳步推进的背后,是管理模式创新下“筛选—整合—收益”全链条闭环的高效运转。该公司以打破传统开发壁垒为目标,聚焦分布式光伏厂房屋顶、公共建筑、户用三大核心场景,创新推出“场景研判—标准整合—流程优化”的管理模式,实现项目全周期的精准优化。
针对不同场景的资源禀赋与用电需求特性,公司组建跨部门专项小组开展深度研判,梳理出各场景在设备适配、施工要求、运营维护等方面的差异化需求。基于研判结果,团队制定包含“组件选型、支架参数、电缆走向、并网接口”的模块化设计手册,将分散的技术标准整合为统一规范,让不同场景的项目开发有了精准参照。同时,通过重构项目流程,将设计、审批、施工等环节由串联改为并联,实现信息共享、同步推进。
这种管理模式的创新,彻底改变了传统开发中标准混乱、流程冗长的问题,项目开发周期也从6个月压缩至90天,项目落地效率显著提升。截至八月初,项目群累计发电量达2743.9万度,提前兑现收益预期,以高效协同的管理效能为项目收益稳定提供了坚实保障。
激活“增值动力源”
该公司将服务意识深植于项目运营各环节,从被动响应到主动服务,通过全方位提升服务质量撬动项目增值空间。运维团队不仅依托智能化运维管理系统实时监控设备运行数据,还建立“1+N”专属服务机制,为每个区域的工商业客户配备1名专属运维顾问,每月初,向客户提交《电站运行分析报告》,结合客户用电规律给出优化建议。“你们这季度报告太及时了!上个月我们调整了生产班次,你们马上就在报告里给出了匹配建议,这月电费又降了不少。”工商业用户拿着《电站运行分析报告》对专属运维主管张海波说。与此同时,针对关中多雨地区,运维人员除采用防腐蚀清洁工具外,雨季前主动上门检查设备密封情况,提前更换老化密封圈;在陕北沙尘较多地区,为客户配备防尘预警装置,沙尘天气过后保证12小时内启动清洁作业。此外,公司还建立季度回访制度,运维主管带队走访客户,面对面收集对服务的改进建议。通过这些渗透在每个细节的服务举措,设备故障处理时间缩短35%以上,发电效率提升8%,年发电可利用小时数达到1050小时以上,优化后的电池板整体发电量较之前提升7%左右,项目增值潜力得到充分释放,客户满意度持续保持高位。(贾未)
返回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