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粟为粥和豆煮,应时献佛矢心虔。”腊八节的曙光初现,晨雾还未散尽,悠悠的粥香便迫不及待地从厨房飘散开来。那香气宛如轻柔的纱幔,顺着门窗的缝隙,缓缓地漫入屋内每一处角落,轻轻唤醒沉睡的家人,仿佛在悠悠诉说着腊八节的由来与传承,开启这蕴含着古意与温情的一天。
腊八节起源于远古时期的腊祭,人们在岁末用猎物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来年的丰收与吉祥,后来佛教传入,腊八又被赋予了新的意义,相传这一天是佛祖释迦牟尼成道之日,古印度人为了纪念他,会在这天吃杂拌粥,佛教传入中国后,各寺院也会在腊八这天煮粥供佛,并将腊八粥赠送给信徒,这一习俗逐渐在民间流传开来,历经岁月的沉淀与传承,成为了如今家喻户晓的传统节日。在这一天,熬煮腊八粥、腌制腊八蒜等习俗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传统文化的坚守,从祖辈传至父辈,再延续到我们这一代,每一碗腊八粥、每一坛腊八蒜,都凝聚着浓浓的亲情与悠久的文化底蕴,代代相传,绵延不绝。
厨房里,母亲早已在灶台前忙碌许久。炉灶里的火苗欢快地跳跃着,舔舐着锅底,将一锅腊八粥煮得“咕噜咕噜”作响。红豆、绿豆、黄豆、黑豆,还有那饱满的红枣、圆润的桂圆、洁白的莲子以及软糯的薏仁,各类食材在锅里相互交融、翻滚,色彩斑斓,恰似一幅饱含生活意趣的民俗画。母亲手持勺子,时不时轻轻搅动,眼神中满是专注与慈爱。这一锅腊八粥,是她对家人细腻深沉的爱,也是对传统习俗默默无声的传承。
我也早早起身,凑到母亲身旁,想要帮忙却总是被她笑着嗔怪“越帮越忙”。于是,我便静静地站在一旁,看着锅里不断翻滚的粥,思绪渐渐飘远。记得小时候,每到腊八节,总是满心欢喜地守在灶台边,眼巴巴地望着锅里的粥,不停地问母亲“好了没,好了没”,迫不及待地想要品尝那第一口香甜。好不容易等到粥熬好,便急不可耐地端上一碗,也不顾烫嘴,呼呼地吹着热气,一勺接一勺地往嘴里送,烫得舌尖直打转,却仍是觉得无比满足。那时候的腊八节,简单而纯粹,一碗腊八粥,便是整个节日的全部意义,却也承载了童年最温暖、最美好的回忆。
如今,生活在繁华都市的喧嚣与忙碌之中,腊八节的氛围或许不再如儿时那般浓郁热烈,但这一碗腊八粥的味道,却始终在心底深处萦绕不散。它不仅仅是一种食物的味道,更是家的味道,是岁月的味道,是深深扎根于灵魂深处的眷恋与温情。
走出家门,街头巷尾也弥漫着淡淡的腊八气息。早餐铺子前,摆放着一桶桶热气腾腾的腊八粥,供那些行色匆匆的上班族和路人购买。买上一碗,捧在手中,暖手暖心,让这寒冬的清晨也变得不再那么寒冷。街边的小超市里,显眼的位置摆放着腌制腊八蒜的醋和大蒜,提醒着人们腊八节的传统习俗。几位老人坐在小区的长椅上,晒着太阳,谈论着过去腊八节的种种趣事,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那笑容里满是对岁月的感恩和对生活的热爱。
腊八节,就像是岁月长河中的一个温馨驿站,让在尘世中奔波忙碌的我们,能够暂时停下脚步,回望来路,感受生活中那些被忽略的细微温暖。它用一碗热气腾腾的粥,慰藉着我们疲惫的身心,告诉我们生活纵使平淡琐碎,却也处处藏着值得回味的美好瞬间。在这寒意料峭的日子里,我们怀揣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期许,与家人围坐在一起,喝上一碗腊八粥,让那暖香在舌尖散开,在心头蔓延,静候着新春的到来,静候着岁月里新一轮的春暖花开。(叶蕾)